【讀書心得】深度工作力:遠離網路和社群媒體的干擾,進入深度工作模式,讓你事半功倍

書名


Deep Work 深度工作力-淺薄時代,個人成功的關鍵能力

圖片來源 : 博客來網站


文章大綱
關於作者
甚麼是深度工作
為何要深度工作
建立深度工作力的步驟和原則
對於網路服務,拒絕任何好處心態
排除淺薄事務
讀後心得

一、關於作者


Cal Newport
喬治城大學電腦科學系副教授
大學教師需要做研究,但是又同時需要教學、開會,時間很容易被切得很零碎。因此需要利用深度工作來提升效率。作者基本上不加班,17:30就下班,假日也幾乎不工作,但是仍能產出這本書和9篇論文。 網路工具和許多社群媒體將人推向淺薄(頻繁通知、期待看到通知或留言),因此作者有感而發,寫下本書。


二、甚麼是深度工作?


深度工作是 : 在免於分心的狀態下進行職業活動。這種專注可以把你的認知能力推向極限,而這種努力可以創造新價值,改進你的技術,並且是他人難以模仿的。


相反地,淺薄工作則是非高認知需求、偏向後勤的工作,往往在注意力分散中執行。這類工作通常無法創造多少價值,而且很容易模仿。


三、為何要深度工作


在現代科技社會中可以脫穎而出大概有幾類人 :

1. 可與機器合作的高技術工作者

2. 某個領域的超級明星

而想要成為這兩類人的話,必須要深度工作才能快速學習,並且有高品質、高產量的產出。

以作者自己來說,靠著妥善安排時間,作者每天17:30準時下班,依然可以在寫這本書的同時產出比他以前多很多的論文。


四、建立深度工作力的步驟和原則


想要培養深度工作力,你必須先找出適合自己的工作模式,有些人可以把自己關在不受打擾的地方好一陣子,有些人不行。找出工作模式後,你可以為開啟工作建立一個儀式,然後是大動作地投入,讓你的心智知道在這個環境、這個情況下你將進入深度工作。

(一) 確立工作哲學

必須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方式,將深度工作納入你的時間表

1. 修道院式(長期閉關)
通常職業目標是把單一的工作做到極致。史丹佛大學的高德納Donald Ervin Knuth教授,由助理過濾電子郵件,盡量減少干擾。而他最後提出許多演算法。

2. 雙模式(短期閉關)
切割工作時段,分配明確的時間給深度工作,但必須要切割出夠長的時間。心理學家榮格,他在需要釐清思緒時,將自己關到一間僻靜屋裡,最後成功提出與弗洛依德不同的理論,要知道在當時可以挑戰弗洛依德有多困難。而除了在僻靜屋的日子以外,他都在蘇黎世正常生活。

3. 節奏式
鍊子法(喜劇演員jerry Seinfeld採用的方式),每天有進展就在日曆上做記號,或是每天安排固定時間。

4. 記者式
一有空擋就可以是不受打擾的深度工作。新聞記者Walter Isaacson一有空擋就切換成深度工作,任何地點時間都可以,但這方法不適合新手。目前作者也是比較類似這種方法,但還是有事先計畫。

(二) 建立開啟深度工作的儀式

建立儀式可以減少大腦進入深度工作的阻力。雖然每個人都有所不同,但是有效的儀式都需要達到以下幾項:

1. 最好要有指定的工作地點,可以不受干擾更好

2. 需要有規範,例如禁止自己用網路或是設定每二十分鐘要寫的字數

3. 必須確保大腦獲得足夠的支持,以維持高水準運作。可能是喝杯咖啡或是能讓你提神的食物。

(三) 大動作地投入深度工作

藉由投入大量資源和激進改變環境,來提高這項任務的重要感。

1. 2007年JK羅琳J. K. Rowling在寫哈利波特7-死神的聖物,住進愛丁堡區昂貴的五星級巴莫拉爾飯店。

2. 比爾蓋茲Bill Gates在他的沈思週,會搬在一棟不受干擾的小木屋中思考。

3. 麻省理工物理學家兼小說家萊特曼Alan Lightman每年夏天會到緬因州的一座小島兩個半月。

4. 創業家兼社群媒體先驅尚克曼Peter Shankman一次接到了書本的邀稿,他訂了東京來回的機票,機上的30小時他完成了兩週後要繳的書本草稿。

(四) 像經營企業般執行

「執行力的修煉」中提到四個紀律,其概念適用於任何必須達成的重要目標

1. 專注在重要的事 : 「你嘗試的越多,實際上完成的越少。」應該確立少數幾個遠大的目標,然後投入深度工作。

2. 根據領先指標行動 : 深度工作的領先指標基本上就是指投入深度工作的時間。

3. 設置醒目的計分板 : 工作場所中應該有一個醒目的計分板紀錄你的領先指標,也就是深度工作的時間。

4. 定期檢討成效 : 定期回顧計分板,了解表現好和表現不好的原因,進一步調整時間表。

(五) 要懶惰(適時停止思考)

懶惰並非度假、放縱或罪惡,他對大腦不可或缺,就像維他命D對身體一樣,缺少它將使我們的心智生病,像是造成缺陷…這聽起來很矛盾,但它是把工作做好所不可或缺的。

作者建議是,在工作日結束時,停止思考工作的問題,不籌畫你將面臨的挑戰,原因如下:

1. 停止思考有助於領悟

荷蘭心理學家迪克斯特伊斯Ap Dijksterhuis的研究證明,給你的意識休息的時間,能讓你的無意識輪班,處理你最複雜的難題。

2. 停止思考有助於補充深度工作需要的能量,因為注意力是有限的。

3. 晚上少作的工作通常沒那麼重要

在一定時間內的深度工作量是有限的,如果你審慎安排時間,到了晚上應該也已經沒辦法投入更多深度工作,也就是說這時候沒完成的事通常會是淺薄工作。


五、不要因為方便、有趣就沉迷網路


工具本身並無好壞之分,而是你怎麼使用它。至於如何評估一項網路工具或服務對自己的是否真的好處大於壞處?

(一) 依據重要少數法則(或稱80/20法則)選擇網路服務

在許多情況下,80%的結果來自20%的主要原因,也就是重要少數法則。而如果一個網路服務不屬於你創造80%價值的20%工具,你就該考慮不使用它,當然這裡必須依據每個人的職業目標來定義,比方說如果你是粉絲頁小編,當然facebook或instagram這類社群軟體對你來說可能是必須的。

(二) 利用「斷線實驗」選擇網路服務。

試試看30天不使用臉書或instagram、twitter、PTT或其他網路服務,而且不要告訴任何人。30天之後,用下面2個問題評估是否有必要繼續使用它(們):

1. 過去30天,如果我使用這項服務的話,我的生活會更好嗎?

2. 其他人在乎我不使用這項服務嗎?

(三) 別用網路娛樂自己。

如果你沒有好好安排你要如何利用你的休閒時間(工作以外的所有時間),你就會不自覺花時間在會吸引你注意的事物上,而這些事物在現代生活中多到可以完全佔據你的生活。

想想看,當你看完一部YouTube影片,旁邊有多少部推薦或相關影片,引誘你一個一個點進去看,甚至還有播放清單等著你?這類服務很容易成為你休閒時間的中心。

所以你應該要想想休閒時候要做甚麼?做甚麼是對自己最有幫助的?當然妥善安排的話,你還是可以好好的觀賞影片或文章,只要你不會被吸進推薦清單的黑洞裡。


六、排除淺薄事務


2007年夏天,軟體公司37signals(現在的basecamp)進行一樣實驗,他們讓員工一週工作四天,結果發現員工可以完成一樣多的工作量,於是他們決定永久實行這項措施,每年的5月到10月都是一週工作四天。這裡有個重點,也是很容易被誤會的點:

減少工作天數不是要壓榨員工,而是要員工減少淺薄事務。

(一) 安排工作日的每一分鐘

這麼做的目的主要是要迫使你思考「接下來做甚麼最好?」,而不是要你一昧的照表操而沒有任何調整空間。

(二) 量化每一種活動的深度

你可以用一個簡單、但是明確的問題來評估 : 訓練一個聰明,但是沒有受過專業領域教育的大學生,完成這項工作需要多久的時間?

(三) 確認淺薄工作的時間比率

你可以跟你的上司討論,你也該問問自己這個問題。重點不是比率該是多少,而是一旦確認了合理的比率,你就該遵守它。

(四) 在17:30以前結束工作

聽起來很不合哩,尤其作者還是一個大學教授。但是這麼做確實改善了作者的工作效率,因為這麼做你必須要保證17:30以前的產出,你必須深度投入你的工作。


讀後心得


研究所的時候寫論文寫很順,好像是不知不覺結合了「早起後黃金一小時」和「深度工作力」兩本書裡講的訣竅。深度工作力有提到開啟深度的儀式:通常會是一個無打擾的地方,還有結束一天的關機儀式,讓腦袋不要被殘留的思考給干擾。而我在碩二認真寫論文的時期,進度算蠻快的,也比較沒有那種寫論文好煩好累的感覺,回頭看,以下幾點可能不經意的與本書的概念相謀合:

1. 固定七點前起床,悠閒的吃早餐開啟愉快的一天。

2. 早上九點到下午五、六點在老師的研究室工作,而我們老師的研究室基本上只有我在用,毫無干擾。

3. 工作時間和休閒時間切割,午飯時間固定會看動畫(銀魂是讓我研究生涯身心平衡的好物)

4. 六點去重訓作為一天工作結束的訊號。

大概如本書提到的不被干擾的環境、大動作投入以及安排暫停專注的分心時間…等等概念有關。自從出社會後也漸漸變為重度的手機使用者,有時回頭想想當初寫論文怎麼很順利很專注,看了這本書之後算是有歸納出一些原因了。

現在也慢慢挑選一些網路或社群的服務,不要讓自己的腦袋被制約,像是我早在看這本書之前其實就刪掉過我的facebook APP,如果用書中提到的2個問題來回答我是否要繼續使用,答案蠻明確的是不用!因為我不用臉書那段期間生活沒有變糟,而且在跟朋友聊天時提到我很久沒用臉書時,其實大家也都沒發現。也因此到現在我還是沒有臉書的APP,雖然偶爾會上臉書,但是已經不像以前會黏在上面。


本文同步刊載於我在方格子的專題:鍾肯尼啃書中,歡迎前往閱讀更多書摘和心得。


小額支持鍾肯尼

如果我的文章有幫助到你,歡迎你點這裡開啟只要40元的小額贊助連結,可以贊助我一杯咖啡錢;我會更有動力繼續寫作,幫助大家解決更多問題。

發佈留言